欢迎访问四川支付清算协会网站!

四川省支付清算协会

【党史学习】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推进抗日民生运动

来源:四川省支付清算协会    时间:2021-04-22

今天我们将学习

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推进抗日民生运动


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日本侵略者企图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决意加紧对华作战。1941 年底,日本总兵力扩大到240余万人,其中130万人都压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承担着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任务。

日军在华北反复进行“治安强化运动”,对占领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局面。既要对付日、伪军的“扫荡”和“清乡”,又要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作斗争。

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还创造了建立武装工作队等斗争形式,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后军民的反“扫荡” 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支持。




大生产运动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39年2月,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

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抗日根据地在进行干部培养和开展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实行了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对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生运动

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和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日斗争的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度过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后,进入再发展时期。从1943年起,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一些地区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同一时期,中国正面战场却出现了豫湘桂大溃退。

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主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